发布时间:2022-10-11
动物标本具有科学研究、自然教育和科学传播等重要功能,在当前生物多样性研究、系统进化、生物地理学及濒危物种保护等研究起到重要作用,“一个标本就是一本书”。动物标本在我国起步阶段,有“南唐”“北刘”两个技术派代表。“南唐”是指动物标本制作的南方流派,即唐家的创始人唐旺旺和唐启秀先生,早年受雇于英国传教士 La Touche,唐氏父子为他采集动物标本并参与制作鸟类和小型兽类标本。1930年后,由于 La Touche 回国,唐氏父子发扬和传承相关动物标本制作技术。“北刘”是指动物标本制作的北方流派,是指以刘树芳、许庆长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动物标本制作大师。两位于1908年共同在德国人勒克的门下学习动物标本制作。2018年国家在北京成立了“中国动物标本制作专业委员会”,推动我国的动物标本技术的提升。动物标本经过了3个大的发展阶段:第一代技术,特点是生皮、填充、缺乏生态造型和体色失真;第二代技术,特点是皮革鞣制、假体雕刻、生态造型和色彩美观逼真;第三代技术:特点是计算机建模、高仿真、微生态组合。现代标本的制作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,其中涉及到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运用,比如动物行为学、解剖学、材料科学、皮革技术、雕刻技术、艺术美学等。与此同时,许多新科技新发明都应用在动物标本制作之中,例如:翻模技术、新材料(聚氨酯、环氧树脂)、皮革鞣制、高仿真器官、计算机辅助设计、新技术(3D打印)、智能标本、3D电子标本等。